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型都市网络
十四五规划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主线,粤港澳大湾区更是被寄望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大湾区由于空间的高度连绵与要素的高度集聚,是世界范围内研究高密度下城市群发展的特殊而典型的对象。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寻找新的研究范式对于城市群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服务大湾区发展的重要视角。
第 1 部分
巨型都市网络
全新的地理现象
1.1 高密度、强流动
大湾区人口与经济等要素高度集聚在约为1万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人口和经济密度远超京津冀和长三角,人口密度则接近东京湾区,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且空间高度连绵,跨界地区功能高度融合,已超过东京湾成为亚洲最大城市连绵体。
在相对较小建成区范围内的要素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之间的高强度联系与流动的网络关系。
1.2 多样性、市场化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不仅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区位、资源尤其是“一国两制”、先行示范区、自贸区等政策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功能与差异化的成本供给。
三大城市群主要城市民营企业数量占比(%)
©中规院深圳分院
1.3 三引擎、混沌态
大湾区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中心城市不存在明显的单中心主导或多中心内部的等级结构,而是经济体量相当,经济腹地叠加,呈现明显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混沌状态。
©中规院深圳分院
1.4 理论:巨型都市网络
现有的西方城市群理论无法解释大湾区这一全新的地理现象。我们将具有高密度、强流动特性,空间高度连绵、多个能级相当的中心共同作用、都市圈相互叠加、城市群与都市圈处于混沌状态的巨型城市区域,称为巨型都市网络。
©中规院深圳分院
第 2 部分
三体六维模型
高质量发展的算法评估
2.1 三体引擎:共担全球职能
与其他城市群多以单中心为主导或具有中心等级结构的多中心不同,香港、广州、深圳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承担大湾区全球城市职能,共享大湾区经济腹地,使空间结构演绎充满更多的活力与韧性。
2.2 六维网络:解构高质量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进行“质-流-链”系统解构,由此形成有机迭代的六维要素系统网络:
“质” 代表宜居,包括环境风景和人文服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流” 代表活力,包括交通互联和开放包容,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链” 代表价值,包括创新活力与产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对三体和六维叠加,形成从三体引擎的空间纵向和六维网络的要素横向共同引领大湾区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三体六维模型。
©中规院深圳分院
2.3 指标评估:指标体系与智能评估
借助中规院深圳分院大湾区数据平台,选取85个核心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核心指标的更新实现智能动态评估。
第 3 部分
基本研究对象
以630个街镇为单元
3.1 比较分析:更为精准的街镇尺度
借鉴大伦敦、东京都等城市群或都市圈精细化空间治理经验,通过多个尺度的比较,确定以630个街镇(包括街道、镇、乡、香港行政分区和澳门堂区)作为指标评估的基本单元,每个街镇平均面积为88平方公里。
3.2 核心区域:便于国际比较的都市型街镇
其中研究的核心区域为430个都市型街镇所在区域,面积占59%,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平均面积仅为53平方公里。
大湾区630个街镇类型与分布
©中规院深圳分院
大湾区与东京都、纽约、大伦敦街镇面积比较
©中规院深圳分院
第 4 部分
三体实证分析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4.1 广深港澳四大核心城市引领湾区高质量发展
根据街镇各项指标综合排名,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垄断了前20名,并在不同的专项维度发挥头部引领作用。
大湾区街镇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分级情况
©中规院深圳分院
大湾区街镇(区)综合评价排名分布图
©中规院深圳分院
4.2 核心湾区形成港澳系、环深系、广佛系三大朋友圈
根据六大维度聚类分析,在香港、广州、深圳三体作用下,正在形成港澳系、环深系、广佛系三大朋友圈。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港澳系
依托重大平台提升国际职能,强化湾区双循环枢纽功能
根据中规院深圳分院的系列项目实践可以看出,港珠澳大桥促进了香港、澳门这一高度的国际化区域的形成,港澳通过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港河套等重大平台的合作,其国际化功能正在向湾区拓展,通过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大湾区双循环链接的枢纽功能。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环深系
以一体化破解碎片化困境,共建世界一流环湾都市圈
根据近年来对深圳都市圈的研究发现,除东莞与惠州外,深圳对西岸中山、珠海等城市的影响在加强,为破解用地与功能的破碎化困境,未来将重点通过空间、交通、产业、民生和机制等一体化,共建世界一流环湾都市圈。
-广佛系
以跨界融合推进全域同城化,共建“全球超级都会区”
广佛同城化在市场化的推动下已经走在前列,但仍面临边界地区发展品质不高、功能融合不足的问题,中规院深圳分院开展的《“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实验区发展策略规划》选取广佛197公里边界地区、五个不同的实践样本,以生态、交通、产业、城乡、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跨界融合推进全域同城化,共建全球超级都会区。
《“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发展策略规划》
空间关系示意图
©中规院深圳分院
第 5 部分
六维网络评估
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网络
5.1 环境风景
- 一流的自然环境融入高品质的城市中心地区,催生风景都市网络
环境风景排名较高的街镇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以高品质的自然环境与中心功能的互动,形成大湾区典型的风景都市网络。
大湾区环境风景维度街镇排名前20
©中规院深圳分院
- 风景绿核成为空间新磁场,形成区域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因子
大湾区的创新能力集中于少数头部街镇,而这些创新高地自身或相邻街镇的风景指数排名普遍靠前,表明创新有向风景聚集的趋势。
环境风景指数与创新活力指数的关系
大湾区环境风景排名与创新集聚区空间分布
©中规院深圳分院
5.2 人文服务
- 香港的“惊喜”:以世界一流的教育、医疗、文化成为湾区人文高地,有6个街镇进入前10名。
- 广州的“诧异”:虽有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但缺少国际化设施与服务,只有西村街道、石牌街道进入前10名。
- 深圳的“失落”:因人文服务存在明显短板成为大湾区的人文洼地,没有街道进入前10名,前20名中只有深圳园岭街道。
- 澳门的“惊奇”:虽然面积很小,却因人文服务的多样性有4个街道进入前20名。
大湾区人文服务街镇排名前20
©中规院深圳分院
深圳市部分街道六大维度评价分布图
©中规院深圳分院
5.3 交通互联
- 广深港形成三大世界级组合门户枢纽
从航空、航运、区域高铁服务评价综合来看,广州、深圳、香港形成三大组合枢纽的竞合格局。
©中规院深圳分院
- 极化的城际交通难以支撑巨型都市网络发展
城际铁路方面大湾区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广州拥有绝对的中心枢纽地位,深圳逐步形成次一级枢纽,但要服务于巨型都市网络的高密度、强流动并促进相对的均衡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
城际服务评价结果
5.4 开放包容
- 港澳“一带一路”超级联系人的地位不可替代
虽然由于“一国两制”的差异,大湾区内部形成明显的阻碍要素流通的墙,但港澳依托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优势垄断了开放包容街道排名的前20。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正在接力欧美等地区,为港澳继续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提供重要支撑。
大湾区开放包容街镇排名空间分布图
©中规院深圳分院
5.5 创新活力
- 广深港以协同创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广州、深圳、香港在创新活力街镇排名前20中占有17位,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创新引领型街镇仍以单兵突进为主,创新走廊与创新集群仍待发育。而深港之间更是以“科技+金融”形成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模式。
5.6 产业发展
- 制造业正在大量被挤出城市核心区,广域供应链正在形成
除少部分中心区街镇以外,大部分制造业在中心区外围街道布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正在打破传统的集群式布局与两岸分工模式,通过向周边外溢正在形成广域供应链这一全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向西岸、东岸的拓展最为明显。
大湾区巨型都市网络概念的提出与三体六维模型的建构,以及今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持续发布,旨在更加清晰地为大湾区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为城市群破解单中心困境,迈向全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
近期阅读: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